To see the other types of publications on this topic, follow the link: 動詞連用形.

Journal articles on the topic '動詞連用形'

Create a spot-on reference in APA, MLA, Chicago, Harvard, and other styles

Select a source type:

Consult the top 16 journal articles for your research on the topic '動詞連用形.'

Next to every source in the list of references, there is an 'Add to bibliography' button. Press on it, and we will generate automatically the bibliographic reference to the chosen work in the citation style you need: APA, MLA, Harvard, Chicago, Vancouver, etc.

You can also download the full text of the academic publication as pdf and read online its abstract whenever available in the metadata.

Browse journal articles on a wide variety of disciplines and organise your bibliography correctly.

1

李毓清, 李毓清. "與「口」共起之搭配詞的考察 —以品詞為中心—". 台灣應用日語研究 30, № 30 (2022): 001–26. http://dx.doi.org/10.53106/199875792022120030001.

Full text
Abstract:
<p>本論文以語料庫(NLB:NINJAL-LWP for BCCWJ)中「動詞口」的搭配詞為 研究對象,調查與「口」共起動詞的類型、分布情形外,有關語義用法也一併 探討。 調查結果:與「口」共起動詞的類型有「動詞過去+口」「動詞基本形+口」 「動詞連用形ていた+口」「動詞連用形ている+口」「動詞連用形+口」五種 類型。 五種類型的語義用法總共有<口的基本語義>、<說法>、<種類・類型 >、<人、物的出入場所>、<安定之處>5 種。<口的基本語義>使用量最 多;而<安定之處>只有 1 例而已。 而比較各品詞(形容詞、形容動詞、名詞、動詞))與「口」之搭配詞的語 義用法發現:4 品詞都有<口的基本語義>、<說法>,而<安定之處>限於 「名詞+口」「動詞+口」;<人・人類>限於「形容動詞+口」,另外,<魚> <味><固有名詞>則只限於「名詞+口」使用。</p> <p> </p><p>This paper is taking “verb + KUCHI” as a research target in the corpus (NLB: NINJAL-LWP for BCCWJ)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KUCHI&a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2

Zhang, Huili, Haifeng Duan та Haihua Pan. "焦點–重音原則與漢語的「把」字句".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語言暨語言學 18, № 3 (2017): 479–504. http://dx.doi.org/10.1075/lali.18.3.06zha.

Full text
Abstract:
抽象 本文從焦點–重音匹配的角度來探討漢語日常口語中「把」字句謂語部分的複雜性。本文認為,與一般 [PP V] 結構不同,「把」字句是為了在句子層面上把位於「把」NP 後的謂語部分處理為資訊焦點而產生的一種特殊句式,而實現為資訊焦點的必要條件就是必須得到句法結構提供的核心重音。由於「把」字句中「把」後 NP 是謂語動詞的論元,其後的謂語部分只有在句法上形成分支結構才能夠得到核心重音,僅僅在韻律上形成分支結構是不夠的,因此光杆動詞和不形成句法分支的雙音節動詞都被排除在「把」字句之外。這個觀點也適用於其他動詞在尾的結構,例如被動句和「連…都」結構等。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3

Shao, Mingyuan, та Xuna Lin. "甘青語言區域漢語副動詞附綴「是」".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語言暨語言學 25, № 3 (2024): 497–534. http://dx.doi.org/10.1075/lali.00158.sha.

Full text
Abstract:
抽象的 副動詞作為甘青語言區域的重要特徵之一,廣泛分佈在甘青漢語中。雖然學者對它的語義、形態和句法特徵進行了描寫,以及確認此現象並非漢語內部創新,乃經由接觸而來,但對它的語法性質卻定性不準,且未描寫它在限定性、指稱轉換和預指照應等方面的特徵。本文以副動詞「是」為例,基於類型學視角,探討它的形態句法特徵,並詳細考察它的語法化過程,認為它兼有接觸引發的語法演變中「語法借用」和「語法複製」兩種類型特質。本文否定副動詞「是」的藏語拷貝說,而支持它來自阿勒泰類型語言。在區域特徵推移上,副動詞和連動結構在亞洲大陸上呈現明顯的地理互補分佈格局。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4

Liu, Cheng-Hui. "中古梵漢語言接觸引發的一種語法演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 № 2 (2015): 300–315. http://dx.doi.org/10.1075/ijchl.2.2.05liu.

Full text
Abstract:
中古的佛經翻譯活動造成漢語長期與梵語接觸,翻譯佛經文獻語言究竟帶給漢語多大的影響,是近十多年漢語語法史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在此脈絡下討論譯經專用帶有梵語特徵的語法格式〔VP+已,下句〕如何感染《世說新語》存古形式〔既+VP,下句〕的語法與文篇表現。首先指出上古漢語動後標記「已」和副詞「既」的由來,其次根據一組註記「相對過去」的副詞「既」、「已」、「嘗」在上古到中古幾種敘事作品的分布,確認漢語時間標記使用趨勢,最後以《世說新語》偏離漢語趨勢的副詞「既」的用例與中古譯經動後「已」的相似之處印證梵語特徵被複製到中古書面語的現實。簡言之,漢語固有的〔VP+已,下句〕僅以「VP+已」指涉前行事件,翻譯梵語獨立分詞形態的「VP+已」主要指涉前行事件,但也容許指涉時間重疊的伴隨情況;上古漢語通行的「既+VP」在連動式指涉前行事件,而《世說新語》某些「既+VP」指涉伴隨情況,甚或為冗贅,應是受到譯經「VP+已」的感染。這種現象意味梵語〔獨立分詞+主要子句〕先已透過譯經的〔VP+已,下句〕影響中古漢語使用者的認知,進而影響到書面語的存古形式。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5

陳志文, 陳志文. "「漢語形容動詞連用形 ni+動詞述語節」與「漢語名詞 de+動詞述語節」之比較研究—以「本気(ni)」「本気(de)」之用法為例—". 台灣應用日語研究 28, № 28 (2021): 083–110. http://dx.doi.org/10.53106/199875792021120028004.

Full text
Abstract:
<p>現代日語中,有些同時兼具形容動詞和名詞的漢語,除了可以使用「漢語形容動詞 ni(副詞形)+動詞述語節」外,也可以使用「漢語名詞 de+動詞述語節」之形式。到底甚麼樣的情況,應該用甚麼樣的形態來修飾動詞述語節呢?這確實是一項耐人尋味的問題。本稿中,以此課題為基本,使用「BCCWJ(中納言)」這項資料庫為分析資料,以「本気(ni)」「本気(de)」之用法為例,考察分析「漢語形容動詞(ni)+動詞述語節」構造及「漢語名詞(de)+動詞述語節」之構造,闡明兩者使用上之差異。</p> <p> </p><p>In contemporary Japanese, some Chinese (or Kango) includes both adjectival verbs and nouns. There are two forms that can be used to modify the predicative verb clauses, “adjectival verb ni (adverbial form) + predicative verb clause” and “noun de(case marker) + predicative verb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6

오해연. "複合名詞構成素としての動詞連用形". Japanese Cultural Studies ll, № 41 (2012): 291–305. http://dx.doi.org/10.18075/jcs..41.201201.291.

Full text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7

Ko SooMan. "日本語 五段動詞의 連用形 語尾에 대한形態音韻論的 考察". 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 ll, № 70 (2016): 197–214. http://dx.doi.org/10.15733/jast.2016..70.197.

Full text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8

德馨, 劉., 郭. 庭安, 大槻 和也, 葉. 姵妤 та 劉. 儀君. "日籍華語學習者的體標記習得偏誤".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0, № 2 (2021): 291–318. http://dx.doi.org/10.1515/caslar-2021-2006.

Full text
Abstract:
提要 華語中的進行貌「在」和持續貌「著」, 在語意上都含有持續的意思, 這種語意特徵一直以來對日籍的華語學習者造成很大的困擾。對日籍華語學習者而言, 日語中表示持續貌的「ている teiru」, 除了可以對應華語進行貌「在」、持續貌「著」, 還能對應華語表達狀態改變的「了」。一對多的對應形式, 使日籍華語學習者在分辨華語動貌標記時, 出現很大的困難。本研究採用雙元理論 (The Two-Component Theory, Smith, Carlota S. 1997. The parameter of aspec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Netherlands) 作為中日動貌對比分析之理論框架, 討論華語和日語敘事觀點的差異, 以量化和質化分析並行之方式, 檢視10位中級和高級日籍學習者之口語語料, 並與4位母語人士的口語產出進行對比分析, 以探討學習者在使用華語敘事時動貌標記的使用, 以及母語負遷移的影響。研究發現, 學習者的動貌標記偏誤並非源於對動詞語義所蘊含的事件結構認識不清, 而是因為「ている teiru」可以對應到華語的「在」、「著」和「了」, 再加上缺乏前後景的概念而導致偏誤, 因此會有誤代和遺漏的情況發生, 此種狀況在連動句最為明顯。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9

채성식. "日本語の動詞連用形名詞に関する一考察 -「名詞としての自立性(独立性)」の観点から-". Japanese Cultural Studies ll, № 36 (2010): 487–509. http://dx.doi.org/10.18075/jcs..36.201010.487.

Full text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10

蔡崇煌, 蔡崇煌, 顏啟華 Chung-Huang Tsai, 林正介 Chi-Hua Yen, 吳旻寰 Cheng-Chieh Lin, 李孟智 李孟智 та 王俊堯 Meng-Chih Lee. "資訊科技輔以人工智慧(AI)優化家庭檔案數位化". 台灣家庭醫學雜誌 34, № 1 (2024): 024–37. http://dx.doi.org/10.53106/168232812024033401003.

Full text
Abstract:
<p>目的:家庭檔案的建立在家庭醫學科門診是一門重要議題,既可了解家庭對健康的影響,尚可作為住院醫師的訓練,目前鮮少有關數位化資料可資使用。</p> <p>方法:使用關鍵詞 “family archive(s)” OR “family file(s)” OR “家庭檔案”,搜尋PubMed及華藝線上圖書館。使用電腦型號為ASUS筆記型LAPTOP-TSDMU3MP,配備Intel Core i7-1165G7 2.80GHz處理器、32 GB RAM、運行Windows 11、64位元及Microsoft 365軟體之Excel及其VBA,輔以人工智慧(AI),數位化完成後再使用舊版Excel做測試。</p> <p>結果:大部分資料皆可使用選單式勾選,使用自訂表單做 “功能面板” 的設計,加入不同的功能按鍵配合程式設計,使用起來更友善。可將看診注意事項及重點註記在儲存格附註上,使得在簡潔的小範圍,即可達到最大的空間應用。利用公式,APGAR score可自動計算、自動評估家庭的功能嚴重度且可使用語音。家譜(Pedigree)製作可使用內建模板(templates)直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11

陳雅齡, 陳雅齡. "「Rights」翻譯為「權/權利」的符號傳播觀點". 英語文暨口筆譯學集刊 18, № 1 (2020): 027–44. http://dx.doi.org/10.53106/199891482020011801002.

Full text
Abstract:
<p>翻譯的誕生多用來溝通兩種不同文化的讀者,然而譯者為找出對應的詞語有時不是那麼容易。從法律翻譯史看來,早期不同地區法律體系的交流多歸功於西方傳教士、商賈與作戰士兵,當時的他們必然能感受到東方與西方法律制度的截然不同,這些互動形成所謂「互為法律」的現象。究竟,華文世界大家熟悉的「權利」一詞是怎樣來的? 據考證,該詞彙源自於19世紀時中國翻譯西方國際法著作的 「Rights」一詞,西方「Rights」本有「直、正確、正義」之字源涵義,後來發展出「權力正當性與利益」及「個人自主性」之意涵。古中國文獻的「權」一詞則指「上位者權力」,「利」一詞帶有「謀利」之暗示,因此「Rights」一開始與 「權/權利」不甚吻合。法律本是一符號系統,不同的法律文化衍生出不同的系統。本文發現,「Rights = 權利」代表當時法律符號解釋者(即譯者)對符號發送者(即國際法原著) 的一連串協調過程,但法律概念表達傾向單義與精確性,解釋項終究會穩定下來而呈現較為單義的現象。</p> <p> </p><p>The birth of translated works is mostly a result of communicating with readers of different cultures. However, it ma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12

黃健, 黃健, 吳姿穎 吳姿穎 та 黃彥霖 黃彥霖. "當我很好時,你應該提防:隱現於性罪犯治療週誌之再犯軌跡".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 65, № 65 (2022): 1–25. http://dx.doi.org/10.53106/172851862022090065001.

Full text
Abstract:
在臺灣現行制度下,性侵害加害者一旦離開監獄就必須進入社區治療,然而隨著性罪犯追蹤監控的期程拉長,其再犯率也隨之上升,也就顯示日常生活流轉匯聚各式各樣的境遇,進而影響性再犯的危險因子,然在性罪犯社區處遇歷程中如何評估性犯罪者的再犯企圖一直是臨床實務上值得關注的問題。本個案報告嘗試分析隨時間軌跡的滾動,如何由性犯罪者之日常語言使用找出反映個人內在心理狀態之線索,藉此觀察性侵害加害者之語言徵兆變化情形與再犯之關聯。本個案報告藉由分析一名資料庫匯出之性侵害加害人於社區治療期間所書寫之雙週誌,連續紀錄將近一年直至其再犯性犯罪,共21篇記載其社區治療參與個人生活狀況之自由書寫,將相關內容透過「語文探索與字詞計算」(LIWC)軟體進行五項具有心理意義之文字變項的電腦化文本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語言風格透過長時間紀錄後可以觀察到該性犯罪者之再犯可能徵兆,特別是在總字詞數由多到少之變化、正負向情緒詞彙相反的變動態勢,以及誠實性指標呈現V型變化上,符合Ekman、Vrij、DePaulo等三研究團隊有關欺瞞理論之推衍,也因此本研究認為具有心理意義之文字變項可反映潛藏犯罪意圖的細微變化,而與後續再犯結果有關,亦可作為性犯罪者心理評估之參考指標,值得未來透過性犯罪者之大樣本數據分析加以檢證。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in Taiwan, sex offende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13

Yan, Niting, та Huayong Lin. "閩南方言中「遘」的語法化與主觀化".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語言暨語言學, 21 квітня 2025. https://doi.org/10.1075/lali.00205.yan.

Full text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14

Fan, Xiaolei. "西北漢語助詞「著」的比較研究".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語言暨語言學, 30 травня 2024. http://dx.doi.org/10.1075/lali.00166.fan.

Full text
Abstract:
抽象的 漢語的助詞「著」是一個用於表達持續性事件的非完整體標記,北京話裡它緊附於謂詞上形成「V著O」式,用例如「墻上掛著畫」「他騎著車上學去了」。在中國太行山以西的北方漢語方言(簡稱「西北漢語」)裡,助詞「著」有一系列迥異於北京話「著」的語法表現。首先,西北漢語的「著」在標示非完整體時經常遠離謂詞而位於賓語之後,如「<寧夏中寧> 我寫作業著呢我正在寫作業」。而且,這種「VO著」式可表達的非完整體意義遠多於北京話的「V著O」式,如「<烏魯木齊>路堵死底呢路是堵死的狀態」。其次,甘肅、青海、新疆的西北漢語裡助詞「著」還可以插在兩個VP之間承擔「連鎖標記」的功能,如「<西寧>家抱住娃娃著餵奶著她正抱著孩子餵奶呢」,這種「VP1+著+VP2」式的連鎖結構偏離了漢語為「連動型語言」的基本模式。由於「著」的這些特異現象既不見於古漢語文獻,也不見於其他地區的漢語,我們便比較了中國西北民族語(蒙語、藏語、突厥語)的相應表達式,最終證實:西北漢語「著」的各種特異表現源於漢語跟西北民族語接觸引發的創新性演變,其演變機制代表了語言接觸性演變的一種新模式「妥協性創新」。簡言之,兩種語言如果類型迥異,在接觸中就偏向創造一種「各讓一步、達到雙贏」的新形式。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15

陳, 思和. "試論“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先鋒性". 人文中國學報, 1 вересня 2006, 47–83. http://dx.doi.org/10.24112/sinohumanitas.122458.

Full text
Abstract:
LANGUAGE NOTE | Document text in Chinese only.
 “五四”新文學運動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究竟起了什麽樣的作用?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似乎不證自明,因爲它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源泉或者是唯一的文學傳統。在中國大陸的文學史著作裏,“五四”新文學運動是作爲整個現代文學的起點。按照這樣的自在邏輯,1917年以後的中國文學發展軌跡,基本上是“五四”新文學的邏輯發展之結果,它自成一個由失落到回歸的演變過程;而1917年以前的晚清和民初文學,只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準備階段,他們的有價值與否,取決於對“五四”新文學的形成是否有鋪墊作用,並且依據進化論的觀念,“五四”新文學運動一旦正式登場,所有以前的“舊”文學都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不僅封建遺老們的舊詩詞和舊語體散文都成爲廢紙,連作爲新文學準備階段的前現代文學因素(如林紓的翻譯、梁任公的散文以及晚清小説等等)也都成爲過時的東西而被歷史淘汰。(撮要取自內文首段)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16

Ang, Luteng. "時間殘缺理論初探:多重時間投影與存在的分層本體". 2 червня 2025. https://doi.org/10.5281/zenodo.15574710.

Full text
Abstract:
<strong>時間殘缺理論初探:多重時間投影與存在的分層本體</strong>Toward a Theory of Temporal Incompleteness: Multitemporal Projection and the Ontology of Time洪裕程 Yu-Cheng Hong (Luteng Ang)Independent ResearcherTaipei, Taiwan | angluteng@gmail.com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 To be assigned by Zenodo upon publication | Version: v1.0(Preprint) | Publication Date: May 31, 2025 關鍵詞高維時間、時間投影、維度殘缺、因果結構、量子感知、多重時間架構、非線性時間、時空哲學、熵時間、存在層次本體論本篇論文嘗試跳脫將時間視為單一、不可逆流的傳統觀念,改以時間可能具備多維結構的前提進行思考。承接前文對空間宇稱破壞與高維投影概念的探討,我們提出:人類所經驗的時間箭頭與其單向性,或許僅是來自一個更完整的高維時間幾何,投影至我們維度中所造成的殘缺性表現。我們稱之為「時間殘缺條件」。透過一連串對話式思考,本研究探討「完整時間」如何在維度投影中展現為單一線性時間的經驗,同時進一步
APA, Harvard, Vancouver, ISO, and other styles
We offer discounts on all premium plans for authors whose works are included in thematic literature selections. Contact us to get a unique promo code!